【序言】
(1)
首先的問題是為什么要看小說和寫小說?因為人活一輩子,就為一情字。有些情在人心中起了強大的作用,控制了人的大腦,使人深深癡迷其中,愛到極深。如果這個情,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沒有實現,就只能去小說幻想世界里實現了。
例如有些人很癡情,為愛情而活,而在現實生活中,他的愛情失敗了,他就只能去小說幻想世界里滿足愛情。反之,如果他的愛情在現實世界里成功了,他就會覺得看小說是浪費時間。也就是說,活在小說幻想世界里的人,一般都是有強烈情感,但是在現實世界里無法實現。幸好上天給人了另一個實現的機會,就是小說幻想世界。
(2)
美好心靈的作家,希望把小說世界塑造成美好的世界。
第一,可以有悲哀,但不要有丑惡。
小說也是有陽光有風雨的,陽光過后就是風雨,風雨過后又是陽光。但是這個風雨不是丑惡的事物,例如角色逝世了,這不丑惡,不影響故事的美。而丑惡的事物,影響了故事的美好,是絕對不能有的。
如果要寫情敵,要把情敵塑造成好人,男主角和情敵只是競爭,彼此都沒有壞心眼。
第二,盡量少寫斗爭。
如果有角色斗爭,小說世界就不美好了。可是很多人覺得小說的典型模式就是正面角色與反面角色的斗爭,如果不要這種典型模式,小說很難創作出來。在不使用角色斗爭的情況下,創造出小說,那才是真功夫。
當然對于新手而言,肯定是從主角與情敵斗爭這種典型模式開始學和開始寫的,等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,就擺脫這種這種角色斗爭,走向一個更高級的境界。
(3)
作家要有壓力感,因為要寫一篇很美好、情感很強烈、很深愛深情、很感人的劇情,難度很大,這不是輕輕松松、隨隨便便的態度就能完成的。而且按照自然規律,追求的越高,付出的代價就越大,所以自古英雄多寂寞,寒窗苦讀終不悔。
如果態度輕輕松松、隨隨便便,看一會小說就覺得累了,想著一會吃啥,這種態度,就算有天賦,都成功不了。
對于作家,什么叫成功?對成功的定義,人們往往有個誤區,因為很多人較為低俗,所以低俗的小說,很容易就收獲很多讀者,一下就成功了。那叫成功嗎?俗話說真理只屬于少數人,因為自然規律造物,越好的事物,造的數量越少。以至于最好的事物,只被少數人理解和獲得。所以什么叫成功?就是成為少數人中的一員,理解和獲得了最好的事物。
當然成為少數人,也就要承受大多數人不用承受的自然規律,例如前面說的自古英雄多寂寞。當英雄肯定滿身是傷的,你以為英雄只有光耀嗎。不肯滿身是傷,就別去當英雄。往前走,滿路荊棘,退一步海闊天空。因為愛,原意往前走,即便被滿路的荊棘,弄得滿身是傷。在經歷無數傷痛后,終于走到了美好的世界。只有走過那片傷痛,才能證明你是真心愛的。幻想女孩在那個世界里向我招手,我要走向我所愛的人,穿過那片荊棘。
(4)
這篇教程是標準日式風格的教程,因為我一直在研究日本文學和動漫,所以我的文學思維是標準日式風格的。
如果你們想在日本投稿的話,建議在日語學習熟練之前,先不要急著在國內發表,否則以后在日本發表的時候,就難以證明自己是原創作者了,不要增加不必要的誤會。如果你寫的很好,可以直接找日本的動漫公司,制作成動漫。為了表示誠意,建議親自赴日。
日本文學和韓國文學是相反的。現在的日本文學一般是青少年的愛情動漫,中學生的清純校園生活,人物都是淡泊名利,當然青少年本身也沒什么名利可談。而韓國文學,主角是成年人,尤其是總裁兒子、富二代、家族財閥之類的,是基于名利的。日本文學側重于****,很多是神話類和科幻類,而韓國文學很貼近現實生活。很多方面都是相反的。
【第1節】
(1)
小說三要素:人物、環境、情節。
人物描寫指人物是誰,什么身份,以及長相和穿著的描寫。
環境描寫不僅包括景物描寫,還包括時間、地點、天氣。
情節是小說人物在環境里,說了啥,做了啥,心里想啥,表情怎樣,處于什么狀況,也就是指事情。
(2)
角色的心理描寫:
作者寫角色處于什么心理。
角色自己說自己的心理,包括角色心想和自言自語,以及角色給別人說自己的心理。
別人說角色的心理。
通過角色寫的文章,以及角色的表情和動作來體現角色的心理。
(3)
角色說的話語,寫在引號內。
引號外最左邊通常是說話人的名字,如果讀者通過上下文知道是誰說話,則可以省略名字。當然說話人的名字也可以在引號外的右邊。
引號外可以寫角色說話時的動作、心理、表情,以及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等。
小說說話方式用日常的、通俗的口語寫,不要文學式的修辭渲染。例如不要用“暮色淹沒了我的心。”這樣的文學修辭渲染的說話方式很怪。
字數該少的時候就要少:有時候描述的太細致了,語言、動作、心理、表情、狀態,一大堆的修飾詞,聽覺、嗅覺,全都寫上去了,明顯會感覺多余、啰嗦、別扭。
字數該多的時候就要多:男主角問女主角過得開心嗎。女主角如果只是回答開心,這樣簡單的回答,話語的情感檔次就低了很多,顯得缺乏情感。女主角應該說“只要能和你在一起,就很開心。就像小時候母親給我買了第一臺電腦時的感動。”
(4)
如果考慮小說制作成影片:
第一人稱(我)不適合制作成影片,要知道劇本是第三人稱(角色名字,或人稱代詞他、她、它)的,小說改劇本,也要基于第三人稱。
即便不打算制作成影片,只寫小說,第一人稱也不好。第一人稱(我)寫小說抒雖然情感強,但是角色自言自語的說話(我怎么怎么樣),聽著有點怪。而且第一人稱不方便從作者旁白的視角和其他角色的視角去寫。
抽象概括的描述難以制作成具體的影片畫面。例如小說中說一個人成天很忙的,又沒有具體說怎么忙,影片畫面怎么表現這句抽象概括的話。
心理描寫難以制作成影片畫面。例如小說中寫一個人表面沒事,其實心里郁悶。影片畫面只能表現他表面沒事,沒法表現他心里郁悶。
【第2節】
(1)
敘述順序:
正敘(順敘):順著時間和事情發展,開端、發展、**、結局。
倒敘:回憶過去,或把時間點切換到過去。
插敘:主線劇情(主角的事)中,插入支線劇情(配角的事)。
并敘:分別敘述兩件同時發生的事。
(2)
常見的故事流程:
有些事使主角產生情感和**,然后就是主角滿足、實現情感和**的過程,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問題和阻礙,主角想辦法解決問題和阻礙,最后主角滿足、實現了情感和**。如果滿足、實現情感和**的過程,一帆風順,一下就完成了,那么可寫的內容就少了,故事也就不精彩了,而且故事可能沒有多少內容,就早早結局了。
陽光(情感和**的滿足和實現)過后必有風雨(問題和阻礙),風雨過后又是陽光。
(3)
有些回憶,在特定的時候去看,就很有意義。例如成功了,再去看當初為此成功立志時,自拍的錄像。或者想要放棄的時候,回憶當初立志的熱情。
回憶不要寫太多了,因為讀者更希望事情往后發展,等著期待的結局實現。但是喜歡的角色逝世了,再寫追憶他的劇情,讀者就喜歡看。
正經歷一個事,就可以談論曾經經歷這類事。
(4)
故事開頭要吸引人,否則讀者一看開頭沒意思,就不想再往后看了。
故事開端往往要說明人物情況和環境情況,免得讀者后面看不懂。
前奏方式:主角登場前,先寫配角們評論主角是什么樣的人(說明主角的情況),然后主角才登場。或者主角登場前,熟悉環境的配角們談論環境(支線劇情),然后主角登場。這樣就是主線劇情開始前,用支線劇情的方式說明情況。
故事開端不一定在事件發展的起點,也可以設在事件發展的中期(先只展現一點點中期劇情),然后回憶事件開端到中期,再從中期寫到末尾。
(5)
首尾呼應:
故事里,人生從平靜到大風大浪,再重回平靜,所以有些故事趨向于首尾呼應。例如故事結尾時,又回到了故事開始的場所。
故事開始時,讀者不理解意思,或理解不到深層意思和內涵,再或者理解成另一種意思。直到故事結尾,又回到故事開始的事情,讀者才恍然大悟,真正理解其意。
(6)
雙故事模式:
兩代人:學哥學姐一代人的故事,為學弟學妹一代人的故事埋下鋪墊和伏筆。學弟學妹一代人的故事,完成了學哥學姐一代人未完成的夢想。
二合一:開始寫兩批人,互不相識,故事也互不相關。后來兩批人相識,生活融入在一起,故事也就合二為一。
戲中戲:小說中的角色也寫小說,例如男主角是作家。
【第3節】
(1)
主角與配角,是人物的基本設定。
配角為主導的劇情,是支線劇情。但是主角摻和到配角的生活中,主角作為故事的主導,則不是支線劇情,依然屬于主線劇情。
支線劇情為了輔助主線劇情,配角的存在,要對主角的生活有所作用,有所影響。
配角做的事(支線劇情),可以影響主角的命運。配角的行為,可以幫了主角,也可以給主角帶來麻煩,然后就可以寫主角怎樣去解決麻煩。
配角的言行,可以引發主角做一些事(引出主線劇情)。
配角的經歷,可以作為故事前奏,交代故事背景,然后主角才登場,開始主線劇情。
配角們評論主角,是對主角的側面描寫。
主角摻和到配角的生活,或配角摻和到主角的生活:
只寫主角的生活,可寫的內容就少。如果寫主角摻和到配角的生活,例如主角幫助配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,那么可寫的內容就多了。
一個新人物,就是一場新經歷、一場新故事。主線劇情沒啥寫的時候,可以增加新配角,從而產生新故事。也可以是新配角摻和到主角的生活里,使主角的生活有新內容。
(2)
從男主角的角度寫故事,容易忽視女主角的個人生活和情感塑造,女主角就會顯得缺少情感和魅力,顯得只是冰冷被動的接受男主角。所以也要從女主角的角度寫故事,寫女主角的個人生活。
要考慮全面。例如男主角受難了,不要只寫女主角的關心,而忘寫女二號的關心。忘寫誰,就顯得誰態度冷漠。
【第4節】
(1)
鋪墊(伏筆):
想設計一件事的發生,就需要安排這件事的原因和條件,這就是安排鋪墊(伏筆)。鋪墊就是制造原因和條件,從而引發后面的事情(結果)。簡而言之,鋪墊就是制造因果關系(原因產生結果)中的因,才能有后面的果。
如果之前沒有安排鋪墊,有些事情的產生,只能以巧合的形式蹦出,而不是原因和條件自然產生的結果。巧合多了,故事就顯得很假、很不自然。
鋪墊用法示例:男主角想追求校花(女主角),但是男主角條件普通,沒有什么競爭力,怎么辦?回前面加個鋪墊(伏筆):小時候,男主角和女主角就是鄰居,而且男主角幫過女主角,獲得過女主角的好感。
一般而言,鋪墊和伏筆是一個概念,但是嚴格的說,鋪墊的原因與結果,關系明顯,而且因果間距短。伏筆的原因與結果,關系不是顯而易見,而且因果間距大。
(2)
合理巧合:
不想讓事情作為巧合發生,但又不好設置為鋪墊的因果關系,那至少讓巧合發生的合理些,這樣巧合就不像巧合了。
方式一:合理巧合就是巧合中,融入了一定的、合理的因果關系,不顯得完全是巧合。
例如男主角幫了一個人,后來這個人成為男主角的老師,就顯得太巧了。改為合理巧合:男主角在學校門口幫助了她,而那天她正去學校找工作。
再例如不想讓對方聽到的談話,等對方走了才說。可是對方東西忘了,又回來拿,這時正巧聽到談話。這種巧合聽到談話,又帶著必然性。
方式二:中間事物(過渡事物)把兩個不適合直接連接的事物間接連接,從而實現合理巧合。
例如男主角想找女主角,在路上正好碰見女主角,顯得太巧了。改為合理巧合:男主角路上在小公園門口看見女主角的自行車(中間事物),于是在小公園里找到了女主角。這樣的巧合遇見,就顯得合理一些。
(3)
事生事:善于利用當前的事(角色正在經歷的事),引發出更多的事,接下來就有更多內容可寫。可以是問題過程中,引發出的新問題。
如果忽然想寫一件事,可能缺少事情產生的條件,從而難以去寫。或者只能回到前面的內容,加鋪墊(伏筆)來設置條件。而事生事時,本身正是滿足條件的時候,要善于抓住這個機會。
【第5節】
(1)
幻想和夢:
角色的幻想或夢,開始與現實不符,所以才想努力把幻想變為現實,不能一開始就成功。故事結局時,幻想成真,美夢實現。
人生很多事情,沒有按當初幻想的方式實現,卻以另一種好的方式實現。
用夢表達情感**:情感**在夢里實現。
寫了段很美好的事,讀者以為是真的。當主角醒了,讀者才知道是主角做的夢。
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。白天在意的事,反復想的事,就會出現在夢里。
失去了,就常常夢見曾經擁有時的美好。
夢和解夢,也是可說的話題。有時是反夢,有時是相似夢。相似夢常以比喻的形式出現,例如現實中失去了安全感,夢里就夢見房子塌了。現實中即將面臨人生考驗,就夢見學校考試。
(2)
期待:
吸引讀者看下去,就要讓讀者心里有所期待,于是讀者就想看期待的事情在后面的劇情中實現,從而想繼續看下去。這就像看電視劇,已經到了晚上該休息的時間了,還是想繼續看下去,就是想看到期待的事情實現。
(3)
懸疑:
懸疑可以使讀者產生好奇心,從而想看懸疑解謎。
要讓讀者吃驚意外,作者先要迷惑讀者,使讀者懷疑錯對象、搞錯情況。然后劇情反轉,真相浮出水面。
(4)
意料之外:
人生常常是計劃趕不上變化,常常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。尤其是單純的主角,在復雜的生活中,更容易出現意料之外的事。
要有主角意料之外的困難,也有主角意料之外的收獲。
主角意料之外的成功方式,沒按主角計劃預期的方式成功,但以另一種方式成功。或想要的成功沒獲得,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成功,且另一種成功更具有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