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瞅著所有的路都斷了,士紳地主們決定破釜沉舟,拿出家當,大量招募士兵,準備與朱綾來一場大決戰。
士紳地主們想和朱綾斗得你死我活。
朱綾卻不想和他們玩極限一換一的游戲。
魚死網破?
哼,也不看看自己配不配?
江南富庶,經濟活躍,人口密集。
士紳、地主們狠狠砸錢下去,很快就募集起一支所謂的起義軍。
不過,受傳統文化的影響,華夏打仗,不管是內戰,還是外戰,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。
無緣無故起兵造反,一個‘反賊’的名聲扣上去,分分鐘讓你民心盡失,士氣大跌。
然而,這難不倒江南這群文人。
文人啥本事沒有,巧立名目,胡編亂造的本事是杠杠的,很快就編了一個起義的由頭。
江南士紳集團對外宣稱,早在十多年前,洪武帝朱元璋就發現了朱綾的才能,有意將皇位傳給她。
奈何,傳統觀念中,女孩都是要嫁出去的,只有男丁才有資格繼承家業。
為了將皇位傳給自己最愛的孫女,朱元璋就搞了一通騷操作。
他一邊明面上對朱綾表現得很厭惡,將她驅逐出大明,讓她前往遼東謀發展,遠離中央權力斗爭圈,猥瑣發育。
正是得益于朱元璋的暗中支持,朱綾才能夠從無到有,養出百萬雄兵。
另一邊,偏心的朱元璋,又故意將兒子養廢,縱容藩王們禍害百姓,草菅人命。
等到老百姓都被藩王們霍霍得差不多的,天怒人怨,人神共憤之時,朱綾再以皇帝的身份出來主持公道,誅殺藩王。
如此一來,老百姓們都會覺得朱綾十分英明,就不會因為性別問題,反對她這個女皇帝執政。
就這樣,通過朱家藩王們作筏子,祖孫倆一個唱紅臉,一個唱白臉,才將朱綾拱上了皇位。
這則流言一出,民間再次沸騰開來。
消息傳到京城,朱綾都被氣笑了。
鳳辰奕、盧芳、藍玉等人聞言,卻是勃然大怒。
“胡說八道!”
“什么紅臉白臉的,真是說話不打草稿。”
“陛下白手起家,在遼東辛苦耕耘十五年,什么時候得到過先帝的幫助?”
“什么養廢兒子,犧牲第二代換取第三代上位,簡直一派胡言。”
“這群該死的文人,就知道無中生有,真是比作惡的藩王還可恨。”
“是哪個不知死活的賤人說的,看我不撕了他的嘴?”
“無恥之尤!陛下,容我率領一百名折梅軍,以及您前陣子收編的十幾名好手,一起下江南,給那些該死的家伙一點顏色瞧瞧。”
“……”
殿內眾人義憤填膺,嚷嚷著要下江南找士紳算賬。
遼東十五年,朱綾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跡。
在眾人眼中,朱綾宛如神一般的存在,不容抹黑,不容玷污。
誰要是敢往朱綾身上潑臟水,他們頭一個不同意。
不光是朱綾身邊的人,就連天幕外的眾人,也是氣得不行。
尤其是朱元璋,當場暴走。
“什么養廢兒子、扶持孫女,咱是這種人嗎?真是豈有此理。”
朱元璋氣得來回踱走,雙腳就跟踩了高壓電似的:“這**賊,慣會顛倒黑白,歪曲事實,咱那會兒都死了,他們竟還敢抹黑咱!他們最好別讓咱知道具體名字叫什么,不然定將你們碎尸萬段,做成肉醬。”
他這輩子最放不下的就是親情,對于兒孫的疼愛,絲毫不摻假。
沒想到自己死后,有人居然敢這樣歪曲他,簡直比逼著鼻子罵他是臭要飯的叫花子更氣人。
天幕中。
流言傳得滿天飛。
士紳地主們就以朱元璋昏庸無道,朱綾得位不正、倒行逆施為由,正式起兵,口號是‘推翻暴君,令奉明主’。
朱綾對于士紳、地主們的反撲,絲毫不怵,立刻揮動百萬大軍南下。
只是,南下歸南下,朱綾并沒有讓人直接動手,而是沿著長江擺開陣勢,形成戰略威懾。
百萬大軍,浩浩蕩蕩,遮天蓋日的,那壓迫感,真不是一般的強。
士紳、地主們見重兵壓境,也是心頭顫抖,再次砸出重金,招募更多的士兵,去往前線與朝廷大軍對峙。
江南大后方。
深夜。
一座精巧的蘇式園林內。
幾十個重量級的士紳地主聚在一處,商討著如何應對此次危機。
“看樣子,那個暴君是來真的。”
“我等雖付出金錢、資源、人脈,迅速募集大量的士兵,但訓練時間太短,士兵參差不齊,說難聽點,就是一群烏合之眾,如何能與朝廷正規軍相抗衡?”
“說起來,還是朱元璋那個臭叫花子不好,放著那么多正經兒孫不選,非要將皇位傳給一個女人,害我等如此被動。”
“是啊,是啊,朱元璋那老狗,定是對我等當年選擇支持張士誠耿耿于懷,又在他稱帝建立大明后頻繁使絆子而心懷怨恨,所以才把皇位傳給朱綾,借這個瘋女人之手來禍害我們,實在太可恨了。”
“朱元璋這一手,著實讓我們措手不及,原以為他會把皇位傳給朱允炆,沒想到最后上位的竟是朱綾這個死女人。”
“好了,抱怨的話就別再說了,沒什么意義,現在還是好好想想該怎么應付吧。”
“這婆娘說動手就動手,一點道理也不講,此刻百萬大軍壓境,可不是開玩笑的。”
“強龍不壓地頭蛇,她的百萬大軍再猛,江南可是咱們的地盤,大不了跟她打持久戰。”
“大明建立不過三十年,此前北元余孽作亂,已將國庫打空,就算她抄了一波兒官員的家,弄了不少的錢進賬,也撐不了多久。”
聽到這里,不少人眼前一亮。
由于遼東地區常年封閉,他們并不知道朱綾手中掌握著巨量的財富。
百萬大軍對于朝廷財政的消耗可不輕。
只要打持久戰,搞得她經濟崩潰,勝利就是他們的。
“對,跟她耗,死磕到底。”
“江南自古就是魚米之鄉,富庶之地,國家財政收入的大頭,都在我們這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