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大明。
朱棣震驚道:“原以為大侄女這樣勇猛無雙、戰力非凡的奇女子,歷史上怕是找不出第二個,想不到數千年前的商朝還有那么厲害的女軍事領袖。”
馬皇后驚嘆不已:“誰說女子不如男,婦好這一生,真是太了不起了。”
朱元璋、朱標與藍玉等人,都被震驚得頭皮發麻。
由于這個時代沒有考古這門學科,加之古時生產水平落后,他們竟都以為男尊女卑是自古以來的傳統。
婦好的出現,猶如一枚巨大的核彈,炸開了女性被父權籠罩的囚籠。
直到這一刻,他們才震驚地發現,原來所謂的父權,出現的時間才不過只有幾千年而已。
父系之前的母系社會,已經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。
男尊女卑的所謂傳統、所謂的自古以來、所謂的天經地義,不過是一場笑話而已。
比起朱綾登上皇位,締造日不落盛世,婦好充滿傳奇的一生,無疑更加石破天驚。
她的出現,粉碎了整個封建男權那套‘男尊女卑’,規訓女人要安分守己、做好賢妻良母那套說辭。
原來女性的獨立自主,并非朱綾離經叛道想當然。
早在數千年,父權制社會發展成熟之前,女性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。
未來朱綾推行男女平等,不是破天荒的開創,而是復興,是將女性失去的權利重新找回來。
這下,兩個世界的女性對于男女平權的追求更強烈了。
被男性壓迫這么多年,真的受夠了。
她們要支持朱綾上位,在女帝的英明領導下,定能將女性曾經失去的東西全部拿回來。
從此,男人別想再壓在女人頭上。
這一刻,全體男性心中都冒出一個聲音:“女性,真的要崛起了!”
鳳辰奕卻看得一愣一愣的,眉頭皺得都快夾死蒼蠅了。
心說:“這次盤點的主角不是我嗎?怎么注意力都跑到婦好身上去了?這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嗎?”
鳳辰奕心里苦啊!
好不容易出了一次風頭,他還想讓天幕放一放自己和朱綾將來有多恩愛呢。
帝后情深,千古佳話,羨煞旁人。
誰知……
此刻的鳳辰奕的心態,就好比一個新娘,婚禮進行到一半,結果伴郎跳出來搶親截胡,明明是她的主場,新郎卻跟著伴郎跑了,別提有多崩潰了。
【真的很難相信,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會出現婦好這樣偉大的女性。】
【她,既是商朝的王后,武丁的愛妻,也是負責祭祀,身份地位萬萬人之上的大祭司,同時也是一位英勇善戰、功勛彪炳的女將軍。】
【多重身份,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,這樣的大女主人生,便是狗血小說也不敢這么亂寫。】
【偏偏,這就是歷史事實。】
【不過,我們也得承認,婦好能活出自己的傳奇,除了本身能力足夠優秀之外,還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。】
【英雄造時勢,時勢造英雄,兩者密不可分,相輔相成。】
【武則天能成為一代女皇,與大唐開放的社會風氣脫不開關系。】
【同樣的,婦好誕生的那個年代,恰好是父系社會形成的初期,母系社會雖崩潰,但男權至上的觀念還沒深入人心,所以婦好才能充分舒展個性,展現風采,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。】
【婦好死后,隨著父權制社會的不斷完善,男性權力日漸強化,女性開始一步步被驅逐出政治、軍事的歷史舞臺。】
【待到商朝滅亡,周朝建立,宗法制完全成熟,父權、政權、夫權,三重男性權力形成完整閉環,女性不僅失去了各項權利,甚至連獨立的身份也喪失了,徹底淪為了男性的附庸。】
【至此之后,如婦好這般文能主持祭祀,參與國家大事,武能上馬領兵殺敵的奇女子,成了歷史絕響。】
【咳咳,婦好的人生介紹完了,現在回到正題。】
【之所以說鳳辰奕是拿了性轉婦好劇本的傳奇戰神,是因為他在各方面與婦好太像太像了。】
【他,既是女帝的皇后,也是女帝麾下最精銳折梅軍的統帥,更是西方人眼中的撒旦惡魔。】
【三千多年前的武丁,沒有因為婦好是他的王后,就將她困在深宮,讓她與其他女人卷入無窮無盡的宮斗。】
【未來的女帝,也沒有因為鳳辰奕是她的皇后,就要她像別的女性皇后那樣,管理后宮,做一個依附大女主的小男人。】
【對于女帝來說,鳳辰奕是她情感上的另一半,也是事業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,也是人生信念的知己。】
【在朝堂上,鳳辰奕是她的臣子,只有下了朝,兩人獨自相處,鳳辰奕才是她的皇后。】
【女帝一生追求女權、貫徹女權,但她眼中的女權,并非女性強權,而是男女平權,她要的不是女人踩在男人頭上,是女人與男人站在同一起跑線,堂堂正正的競爭,不看性別,只看能力。】
【女帝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向天下人證明,一段正常美好的婚姻生活,應該是夫妻平等,相互扶持,相互尊重,彼此關愛,坦誠相待。】
【婚后,兩人琴瑟和諧,不勝恩愛,牽手走過了五十多年的風雨,也成了大同盛世的第一對金婚夫妻。】
兩個世界的人看到這里又呆住了。
“五十年,帝后居然做了五十年的夫妻。”
“乖乖,這鳳辰奕也太好命了吧?”
“確定好命,同樣是皇后,看看前面那些朝代的,個個被困在深宮,別說是到外面打仗了,就是想見自己家人一面都難。”
“一入宮門深似海,從此蕭郎是路人,這話可不是開玩笑的。”
“難怪天幕說鳳辰奕是翻版的婦好,這兩人真的很像,都是一國之君的配偶,同時也是戰功赫赫、能力非凡的猛將。”
“女帝的平等尊重觀念,真是絕了,沒了因為鳳辰奕是皇后,就被他給困死。”
“等等,我們的關注點不應該放在五十多年這個數字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