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大明。
盡管在第一期盤點中,已經透出了朱棣上位的流程。
可真正看完全過程,朱元璋內心依舊波濤洶涌,久久不能平息。
藩王不是大明的專有產物。
在此之前的朝代,誕生了無數位藩王,不少如飛蛾撲火般追逐著最高權力的至尊之位。
但這些人,無一例外都失敗了。
朱棣,可謂是有史以來藩王造反成功的第一人。
不敢說后無來者,但絕對是前無古人。
兒子如此優秀,朱元璋本該欣慰自豪。
偏偏朱棣造的是自家的反,從自個兒侄子手里搶位子,讓他如何高興得起來?
朱標內心也復雜得很。
畢竟朱棣奪走的,是屬于他朱標這一脈子孫的皇位。
這也就意味,未來大明江山一脈,都將由朱棣的血脈兒孫傳承下去,成為真正的正統大宗。
更可怕的是,小宗以庶奪嫡(這里的‘嫡’特指正統繼承權,不是嫡子)上位,原來的大宗地位將變成非常尷尬。
歷史上,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譬如高梁河車神宋太宗趙光義,兄終弟及繼承大統,原來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子孫就成了眼中釘肉中刺。
雖說礙于名聲,趙光義沒有將太祖一脈趕盡殺絕,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下場都不是很好,一個醉酒自殺,一個英年早逝。
如今朱棣上位成功,除了朱允炆這個逆子,他的其他子嗣,下場只怕……
一眾大臣看著天幕中的朱棣殺伐決斷,隱隱有朱元璋當年的影子。
他這一上位,朝廷免不得要有一場腥風血雨。
新大明的眾人想法與原大明類似。
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新的帝王登上歷史舞臺,或多或少都要清洗一波。
不過,他們此刻還是更期待朱綾的上位之路。
第一期對比,對于朱綾如何上位的,只是粗略概括,并沒有細細盤點。
他們特別想知道,在遼東這十幾年,她是一步步如何鯨吞天下的?
正想著,天際右側的金色光幕徐徐轉動,開始投放。
畫面中,并沒有立刻出現朱綾的身影,而是出現了一派令人難以置信的繁榮景象。
原來貧瘠荒涼的遼東,改天換地,各種嶄新的房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。
大街小巷,熱鬧非凡,充滿了人間煙火氣。
街道兩旁行走的百姓,個個洋溢著幸福安逸的笑容,似乎不用擔心吃不飽穿不暖。
這一幕,仿佛夢回大唐,開元盛世。
對比之下,此刻的大明王朝雖立國十六年,周邊卻頻頻爆發戰爭,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,民生凋敝,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并不是很好,經常擔心吃了上頓沒下頓。
兩個大明世界的人再次被震驚到了。
“遼東這地兒,怎么能這么繁華呢?”
“雖然有黑土地種植糧食,不愁餓肚子,但天氣的問題怎么解決?”
“遼東這地兒氣候嚴寒,自古就是最佳流放地之一,很多惹怒皇帝的臣子,要么發配嶺南,要么流放寧古塔,在這樣的地方生活,冬天真的能凍死人的。”
“不冷不熱的氣候,才最適合人居住,也是人最多的地方,遼東的黑土地再肥沃,只要御寒問題不解決,依舊很難形成繁榮的經濟圈。”
“……”
朱綾見彈幕滿天飛,很多人都在疑惑遼東百姓的過冬問題,臉上浮著淡淡的笑容。
其實,早在她做好打算離開大明,前往遼東另起爐灶時,就考慮到這個問題,并想好了應對之策。
想要在遼東舒舒服服過冬,首先要讓房子熱起來。
火炕、火墻和火道三件套,能將室內的溫度拉到二十度以上。
遼東的林業、煤炭資源豐富,燒火取暖,問題不大。
其實,火炕這東西,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。
紫禁城內鋪設的地龍,就是火炕的一種。
古代很多北方地區,就通過燒火炕來御寒。
但遼東氣溫過于極端,動輒零下二三十度,光有火炕是遠遠不夠的,還要輔以火道和火墻。
灶臺與火炕相連,燃燒木柴煤炭的煙氣通過火道傳遞到火墻,就能讓熱氣在墻內流動、散發,從而溫暖整個室內。
朱綾前世閑著沒事干就喜歡在某音上刷短視頻,看過很多期東北農村盤火炕、修火道、建火墻的視頻。
她有過目不忘之能,動手能力極強,將后世僅次于集體供暖的取暖方式搬到遼東,輕松就能解決室內太冷的問題。
當然,光有火炕三件套還不夠。
從事生產活動,不可能天天待在室內,御寒的衣服也得解決。
曾有人在網上發過一個帖子問,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是什么?
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聚酯纖維。
現代很多人看古裝劇都會有疑惑,為何一件蟲吃鼠咬、光板無毛的破爛棉襖在當鋪換銀子來?
豈不知,真正的古代并不是電視劇演的那樣。
食不果腹、衣不蔽體才是常態。
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現代人,可能很難理解古代生產力方面的落后與匱乏。
衣食住行,衣服排第一位。
一件好衣服,特別是能御寒的,在古代是絕對的硬通貨。
很多跟財富有關的字,都與絲綢衣料相關
比如貨幣的‘幣’,指的就是絲織品。
別說是普通人家,都是豪門望族,做了一件好衣服,也是一代一代往下傳。
紅樓里的賈寶玉要去舅舅王子騰家做客,賈母就把自己一件雀金裘給了賈寶玉。
這件衣服肯定是上一代榮國公,甚至是賈母自己穿過的。
這種事放在現代,估計很難想象,一個年輕小伙要出門,穿了一件爺爺奶奶幾十年前穿過的老舊衣料。
可在古代,這樣的事再正常不過。
不光是絲綢,就連最普通的棉花,也是極其珍貴的。
因絕大部分的土地都要用來種糧食填飽肚子,鮮少有地能種棉花,一般家庭都要攢好幾年棉花,才有可能做出一件棉衣。
古代很多文學作品,經常出現女性覺得在織布紡紗,不是他們家的衣料很多,而是織布機效率太低,一年到頭辛苦紡織,也就只有一兩匹布。